"副總統呂秀蓮昨天說,台灣景氣不好,原因出在台灣有七十五萬至百萬名台商在中國誘惑下,到對岸設廠、工作,導致

台灣的工廠關門,「因此經濟問題,不能老是怪阿扁總統及民進黨。」" 這種說法跟清末的義和團有什麼兩樣?

會有這麼多台商“被騙““被誘惑“,那表示台灣還真少了那麼點“吸引力“呢!

從產業的現實來看,不只是在台灣營運成本高,連員工都不好找,只要是競爭對手去大陸設了生產據點,馬上就準備

價格競爭,即使是第一線的大廠,因為無力打品牌戰,只能當二奶或奶媽(OEM/ODM),有品牌的大廠甚少有部唯利

是圖的,最常用的手法是各家比價,你不降價就把單下給別人,在毛利已經個位數的“科技產業“都如此,傳統產業

有什麼好的理由能撐下去呢?(當然,如果是非勞力密集,且具有寡佔競爭的產業是例外)當消費者習慣了低價商品

後,你就很難讓他們換回原來較貴的商品,今天如果台商沒過去,日本、韓國、美國、歐洲一堆公司難道不會過去嗎?

過去,這些外商到台灣投資教會了台灣人,讓台灣發展出獨特的管理方式,他們也可以去交會大陸人,難道大陸人就

比較笨,學不會嗎?錯了,大陸人聰明的很,即使你不教他都會去偷學呢!

呂秀蓮這種幼稚的說法影響不了投資大陸的台商,但投資大陸台商的考驗才剛開始,

"中國11日公布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將從明年1月1日起實施,以後不分內、外資,所得稅率都由33%統一降為25%。

這項新稅制對台商影響最大的是,台商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兩免三減半」的優惠稅率,如果要將盈餘匯回台灣,或匯出中

國境外,還要另課徵10%所得稅。"過去台商蜂擁投資大陸時,適逢大陸"需金若渴",各地方政府也被中央賦予招商目標,

只要是有投資意願,莫不當VIP招待,要啥有啥,愛怎麼幹就怎麼幹,要多大的土地就給多大,人人都以為成了成吉思汗,

地方政府可以為了達成目標,破壞法紀,給予特權,但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外匯存底第一的國家時,中國企業也隨之壯大,

由"需金若渴"換成了"需才若渴",由"需才若渴"變成了"境外擴張“,中國有足夠的實力競逐於世界舞台,台商只能自求多福。

現在的台商面臨著使用土地要繳稅、開始要繳所得稅、人民幣持續升值、雇用員工成本節節高升、生產資源不足等負面因素,

接下來的一年中,恐怕有一半以上的台商會移轉到東南亞或陣亡,考驗才剛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istbreak 的頭像
    fistbreak

    窺探未來

    fistbrea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