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高學歷失業的情況引起社會的關注,新聞中,教育部是這麼說的,
"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社會必須改變對大學生的觀念,大學已是普及教育,不再是菁英學生才能就讀,
因此大學須分工分類、多元發展",大學學店化的決策不知是哪個豆腐腦決定的,大學難考嘛,那就多設立
些大學,讓大家都有學校讀,問題在於,在廣設大學時,是不是有好好的作品管?是不是每個大學都能提供
水準以上的教育品質? 為什麼大學生的能力差這麼多?突然多了一堆學校,其中以很多根本就搞不清楚是哪
兒蹦出來的,連企業要選人,負責徵才的人員也很難像以前一樣以學校來判斷這個學生的程度或素質,付出的是
大學生的薪水,結果可能連高中的能力都沒有。
要把大學當作普及教育,還是要是先計畫好退場機制,一旦學校變成學店,那就是坑殺學生和家長,是教育部
核准設立的學校,那就應該負責把關,而不是讓他自生自滅,如果不是發生了震驚社會的“18分進大學“事件,
恐怕還沒人搞得清楚,大學跟以前不同了。而教育部在社會輿論的強力抨擊下,竟然是採取鋸箭法,把後段班
大學設法掐死,馬上就來個評量,一堆學校系所中箭落馬,難道這麼巧,發生了“18分進大學“事件後,這些大學
的評鑑就“剛好“變差了嗎?
另外,大學既然是要普及化,那應該提供的是廣泛的普及教育,而非更細的分工,看看現在琳琅滿目的系所名稱,
真不知道這些系所的學生四年中到底學到什麼?好像只是增加了很多系所,多聘用了一些教授,但真的能符合社會的
需求嗎?還是只是表功的績效呢?
好想問問...是誰謀殺了大學?恐怕連名偵探科南都難以找出來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